义乌的工厂为什么做不下去了?

义乌 更新于:2025-04-12 17:59
  • 阿敏啊668

    义乌是中国著名的“小商品之都”,以其庞大的小商品制造业闻名于世。然而,近年来确实有一些义乌的工厂面临经营困难,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:
    1. "市场竞争加剧":随着全球化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了小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中,市场竞争日益激烈。一些低端的、同质化严重的产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压力。
    2. "劳动力成本上升":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,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,以及城市化的推进,义乌等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,这使得原本以低成本生产为竞争优势的工厂面临压力。
    3. "产业结构调整":国家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,鼓励发展高技术、高附加值产业,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出更高的环保、安全标准。一些工厂因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而不得不关闭或转型。
    4. "电子商务的冲击":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,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购买到商品,中间环节减少,使得传统工厂的销售渠道受到冲击。
    5. "国际贸易环境变化":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对出口导向型的工厂影响较大,订单减少,影响生产。
    6. "金融环境":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在一些小企业中比较突出,影响了工厂的正常运营。
    面对这些挑战,义乌的工厂和企业正在积极转型升级,例如:
    -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,向中高端市场发展; - 加强品牌建设,提升产品

    举报
  • 静谧而安静

    “模式”害死了义乌工厂,“薄利多销”把“自己们”忽悠瘸了。

    好多年以前,我就在喊“薄利多销”是争取顾客的口号,不是经商的金科玉律。不但如此,在我进入的行业里面一年内进入了几百家厂家的时候,我自觉的关闭了两个小厂,我知道这不是在“勤劳致富”,是在“折腾致穷”。虽然心疼,但是没办法。穷不与富斗,人不与势斗。

    义乌的空气中弥漫着“便宜”的PM2.5,带领着整个地区,甚至更宽广的地方再也不用其它招数经商,就是一个词“便宜”。便宜的结果是,降低成本,降低成本的结果是降低品质,降低品质的结果是大家都用收购垃圾的价格来买东西,于是迎来了一大堆低端采购商。明显的恶性循环,在疯狂的出货量的迷惑下,大家以为找打了一条康庄大道。

    到了今天,很多人还在肤浅的认为是人工贵了,房租贵了,管理严了。其实根本不是,真正的核心是“薄利多销”的模式,把企业进行创新研发,产品升级,品牌改造所需要的利润支撑全部葬送了。当产品一直停留在原始的,低端的时候,除了出口到非洲等地方以外,连国内都极少人会为“便宜的,品质差”的产品买单了,怎么可能做下去呢?

    归根到底,市场环境已经变了。而更多的人还在死守“薄利多销”的教条不放。

    做一些“值钱”的产品,不做“那么多”的产品,是工厂的未来。

    举报
  • 猪猪159159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